2011年8月9日星期二

基因需要补充信息能量

原文:基因需要补充信息能量

什么在决定人的寿命呢?分子生物学认为是由细胞决定人的寿命,最近,科学家们深入研究,发现是基因在控制人的寿命。据新华网1月23日于洛杉矶电,现在美科学家查明,基因是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第一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在《分子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初始阶段是由两个“分解动作”组成的,核糖体是基因表达的“终点阶段”,研究清楚它工作的时间顺序非常重要,因为某些疾病可以溯源到蛋白质合成的时序紊乱,“在错误的时间合成了错误的蛋白质”。遗传基因主要依靠指导蛋白质合成来表达,这一过程需要核糖核酸(RNA)来传递信息,而蛋白质合成的“组装工人”则是核糖体。在新的研究中,科学家通过酵母细胞实验发现,当核糖体识别出基因发出的指令后,首先会改变自己的结构,然后释放出真核蛋白翻译因子(EIF1),作为它“准备工作”的信号。

基因是由磷酸、五碳糖和四种碱基物质组成。磷酸和五碳糖组成两条长辫子,四种碱基中的每一对则在辫子上组成一个小格子,有着严格的秩序,由数百、数千个小格子组成基因,决定生命体的遗传特征,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在人体细胞核内23对46条染色体上储存着10万个活性基因和40亿个遗传密码,现在已经破译了30%的遗传密码。科学家们发现,基因不但控制生命的遗传特征,同时还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基因有活力,细胞的生命力就旺盛。基因的活力决定了细胞新陈代谢的功能。那种能够控制人体新陈代谢的基因称为活性基因(显性基因),而那些不参与新陈代谢控制的基因叫非活性基因(隐性基因)或者叫潜在基因。

姜堪政博士认为:非活性基因接收外来生物信息和能量后,可以取代衰老的基因,参加控制蛋白质合成,成为新的活性基因,而且会像新生儿一样充满活力,细胞就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姜堪政博士的研究结论。40年前,他就断定:只要激活0.5%的潜在基因,人的寿命将会延长20-30年!人衰老不可避免,一过生长期,人就开始衰老,到60岁正是积累经验和知识最多的时候,但是因为衰老造成脑力和体力的下降,而无法
再为社会作出贡献,甚至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担和痛苦。

人衰老表现为身体机能的失调,免疫功能的下降,甚至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同时表现为外观的衰老,以及功能上的衰退。实际上,这是基因衰老,缺少动力导致了细胞活力降低。基因不但在控制细胞的活动而且决定细胞的生命。

活性基因一旦停止工作、细胞即凋亡。而活性基因只要开合就要“磨损”,所以人不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永生。那么怎样理解活性基因的“磨损”呢?这要从基因分子结构去探讨。基因分子的重要特点是分子之间的氢键要不停的打开与关闭,这种开合的过程既是发出能量和信息去指导细胞的生命活动,同时也是接受外来的能量和信息的有效时机。如果,没有外来信息和能量的及时补充,仅仅依赖于分子内部化学能的补充,消耗能量肯定大于获得的能量,这是由于分子的化学反应要受到周围电场、磁场、温度、压力以及分子之间各种作用力的影响,而且,外界的电场、磁场也会消耗基因分子的能量。所以,基因氢键的开合频率将逐渐降低,即发出信息量随之减低,直至停止。这种现象的确与我们所熟悉的机械磨损相似。

从姜氏理论和动植物以及人体试验的结果来看,如果我们及时以外界年青、旺盛的信息能量去补充基因分子所消耗的能量,基因有动力、细胞有活力,能够取代衰老的基因,则细胞将成为新生儿,变成了年轻的、充满活力的细胞。细胞能够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器官的功能正常,机体必然健康。

1987年姜堪政博士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场导实验室,所做动物实验很有代表性,600只2岁龄的小白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0只,300只实验组的小白鼠接受了动物胚胎与植物发芽种子的信息和能量后,实验组的小白鼠寿命明显延长,一年半后存活数是对照组的15.5倍。

1992年,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的几位医学专家也做出了同类重复实验的类似结果。此外,还有许多人体实验结果,让我们看到了生物信息,即生物电磁场有能够激活基因的作用。把生物电磁场比喻成基因的“营养”和动力并不夸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