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 研究员 (2004年度中国杰出管理科学研究者)
本文于2001年12月,在中国科技会堂由中国未来研究会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世纪优秀学术成果颁奖交流大会”上被授予三等奖。并在2002年1月19日在德国柏林由美国卫生部及德国爱丽斯医学院共同主持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医学新技术交流大会”上发表,会后被编入《国际医学新技术优秀论文经典》一书中,由国际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自然科学及物理学本身,现在都认为地球是电中性星体。从原子的层次来说,原子核起到调控核心的作用,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原子序数(质子数)决定原子的性能及电子数、电子壳层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特点。即电力远比引力强的多,由于电子的移动,很容易使电荷达到中和,所以物质在整体上是极为严格地呈电中性的,正负电荷完全混在一起了,谁都不比谁多。现代原子模型的建立,似乎更加坚定了人们的电中性信念:由原子、分子组成的物质,大到地球是电中性的;花、草、树木、动物及人,也无一不为电中性。这就是人们传统的电中性观念。有关静电的理论和学说,也以电中性观念为基础,没有脱离这个范畴。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目前人类居住的地球不是电中性星体,而是负电星体。电中性观念是人们的一种错觉。现代科学对土壤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不但定性说明土壤胶体颗粒表面带负电荷,而且能够测出土壤的阳离子交换容量,土壤表面负电荷越多,阳离子交换容量也越大。我国土壤的阳离子交换容量大致为5~300mmol/100g土,用化学计算方法很容易算出土壤所带的电子个数及其电量。以5mmol/100g土为例:
6.022×1023个/mol×5mmol/100g土
=6.022×1023个/mol×0.005mol/100g土
=3×1021个/100g土
电子的电量为1.6×10-19库仑,所带电量为:
6×10-19库仑/个×3×1021个/100g土
=480库仑/100g土
如果阳离子交换容量为300mmol/100g土,那么所带电量为2880库仑/100g土。
土壤学还指出,土壤胶粒表面所带的这些负荷电荷,是净负电荷,即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负电荷。这一点也被国内外的土壤学专家所证实,并且指出:土壤的净负电荷应该与用阳离子交换容量计算出的电量相等。胶体颗粒既带有正电荷,也带有负电荷,然而许多土壤带的负电荷数量要大得多,除了少数土壤,在强酸的条件下可能出现正电荷外,一般土壤是带负电荷的,因此,土壤所表现出带净负电荷的特性对植物的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来,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一项科研成果表明,不能把大地电位当成绝对零电位,地层中的电位是相对的,不同的地质构造(如粘土、岩石及含水量多少)具有不同的电位。大地不是电中性的,而是带有不同程度的附加电荷。许多地表物体带静电,在这些物体上,“附着或堆积着很难移动集团电荷”(静电的定义)。这些事实说明,地球上的负电荷多于正电荷,在这种正负电荷比例失调的情况下,富余的这部分电子将处于一种十分微妙的存在状态。近一二十年来,科学家发现人体内也存在负电,研究血液的电泳现象,证明红血球在悬浮液中充满了负电荷。对人体磁信息效应进行测试研究,发现人体内的高分子有机物简直‘装满了电子’。从静电学角度,测得人体静电的瞬态电位,一般为30~35KV,偶而测得60KV。如果把气功的‘气’同富余电子联系起来也不无道理。这样可以从富余电子角度去探讨气功之谜。赋予“气”以电性,实际上气功实验研究已经证明,气功外气能使血液红细胞表面电荷密度增加,电泳率加快。可见外气具有电性。“气”在本质上有可能是富余电子——一种特殊运动形式的富余电子。富余电子在人体内的功能,表现为疏通经络,流变性能和催化性能三个方面。富余电子密度降低会导致疾病,例如人脑中富余电子减少则引起头昏。人体内富余电子完全消失,人的生命也就完结了。在土壤中,80%以上的负电荷由直径小于2μm的胶体粘粒所提供,近20%是腐殖质的贡献。对于一些原子半径小,而核外电子又少、屏蔽作用小的原子,富余电子也将优先获得这种原子核的吸引。下列原子属于这种类型:
原子序数 1 5 6 7 8 9
元素名称 氢 硼 碳 氮 氧 氟
元素符号 H B C N O F
原子半径 0.37 0.88 0.77 0.70 0.66 0.64
显而易见,构成有机物和人体的元素H、C、N、O就在其中。这就能够说明,为什么静电总是附着或堆积在人体、氢气以及有机化工原料或产品上。富余电子还有可能是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真正的催化剂。科学家在研究富余电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中发现,富余电子能够促进植物生长。例如,土壤阳离子交换容量愈大,愈肥沃,作物长势愈好,产量愈高。富余电子参与化学反应,在反应物中搭起了“富余电子阶梯”起到分隔能垒的作用,以此加速反应进程。由此可见,富余电子密度是人和动、植物功能态的特征参量,它是生命的源泉。如果地球是电中性星体,地球上将不会有生命。研究负电假说将揭示出地球上又一重要自然资源——“多余”的负电。人类将会自觉地、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这些负电,使动植物更好地生长,人类也更加健康、长寿[1]。现代医学研究已经发现,静电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由于人的身体是一个传导体,所以,它常有机会吸收静电。尤其是在气候干燥的地方,人体所积存的静电,可高达几百到几千伏特。可是当静电积存过多又没有地方可“放电”时,静电就会在人体内作怪,影响人体内分泌的平衡,从而干扰人的情绪,造成人体失眠、烦恼。一些医学专家甚至认为,要保持健康的身体,人们应该与大地母亲常有肌肤之亲。最好能够每天赤足,在草地或沙滩上,行走半小时,或慢跑、快跑都行,这不仅可以刺激足底穴位,强身健体,强身健体,而且赤足触地,也可把人体积存的无用静电荷导入大地。驱除因体内静电过多而导致的失眠、烦恼等症状。而对于动物来说,富余电子的存在甚至对动物正常的生理行为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我们是否曾经纳闷,为什么壁虎能够克服重力在卧室的墙上和天花板上跑来跑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行动敏捷的壁虎脚爪上有200万根微小的绒毛,并且每根绒毛的顶端有数十万个微小的刮板。壁虎行动时,先是把这些绒毛铺到物体表面,然后再把绒毛揭下来,就像撕下胶带一样,但是绒毛的黏性比胶带强。这使壁虎仅用一个脚趾就能毫不费力地悬挂在天花板上。但是这些研究人员说,仅仅是吸力还不能完全解释壁虎为什么有这样强的力量。他们认为,只有当不平衡的生物电荷互相吸引产生分子间的作用力时才有可能导致这种强大的黏合力[2]。壁虎这种奇特的生理特性引起了众多科学家的好奇。2000年6月,美国科学家罗伯特·福尔等人在《自然》杂志上报告说,这种特殊的黏着力是由壁虎脚底大量的细毛与物体表面分子之间产生的“范德瓦尔斯力”累积而成的。“范德瓦尔斯力”是中性分子彼此距离非常近时,产生的一种微弱的电磁引力。福尔等人对一种生活在东南亚的大壁虎进行了研究,发现它的每只脚底部长着大约50万根极细的刚毛,而每根刚毛末端又有约400根至1000根更细的分支。这种精细结构使得刚毛与物体表面分子间的距离非常近,从而产生“范德瓦尔斯力”。虽然每根刚毛产生的力量微不足道,但累计起来就很可观。据计算,如果每根刚毛都充分发挥作用,一只大壁虎的4只脚产生的总作用力压强相当于10个大气压[3]。美国的生物学教授凯勒甚至宣称他已经发现了壁虎只用一只爪子就可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原因。凯勒说:他的研究表明,细纤维的黏附力很大,100万根细纤维(断面大小如硬币)所具有的引力可托起20公斤重的小孩。这是由于分子间的这种电磁引力,只有在这些细纤维(厚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距离物体表面很近时,才起作用。凯勒还指出:我们的计算表明,只有弱力理论才能给细纤维的这种黏附能力以解释。弱力可使分子和微粒相互吸引,分子和微粒距离越近,引力越大[4]。这些研究人员还认为,模仿壁虎脚底的这种结构,有可能研究出粘合力超强的新型胶纸。它具有易于被揭下、不对物体表面造成损伤、可反复使用等优点。甚至可以研制一种机器人,其手指应具有壁虎爪指的功能,以便执行特殊任务。这个美好的愿望人类能够实现吗?我对此深表怀疑,因为壁虎是有生命的,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一只活着的壁虎可以用一只脚将自己挂在天花板上,但是一只死壁虎即使在人类的帮助下也不可能用四只脚将身体吸在天花板上,即便是一只已经用四只脚把自己挂在天花板上的壁虎,当被击毙时,也会享受重力给予的恩赐,从天花板上掉下来。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当壁虎的一只脚能够产生2.5个大气压将自己吸在天花板上,在其离开时也同样需要2.5个大气压的力量才能使这只脚离开,我们可以想象,长此以往,在这样大运动量的锻炼下,壁虎的脚应当长得如小孩的胳膊般粗才为相称,脚底板上的绒毛早被连根扯个精光。可事实恰恰相反。壁虎在天花板上用它那灵巧的四肢奔跑时,我们根本就没有发现壁虎在迅速地抽脚时有吃力的感觉,此时壁虎的脚就象是一只只电磁铁,通电时在脚上产生磁力吸在天花板上,行走时只要断开电源脚便可以轻松地离开,很显然壁虎在天花板上采用了一种我们人类不为所知的行走方式,这种行走必然与大脑的意识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是说,当壁虎丧失了意识时,生命电子在壁虎体内的流动也就没有了方向性,没有了生命电子在壁虎脚部绒毛上的聚集,所谓的“范德瓦尔斯力”也就烟消云散了。人类能够生产出这种具有生命信息意识能力的新型胶纸吗?至少在目前我看不出有这种可能性。在自然界的物质中,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原子是电中性的;由原子组成的分子也是电中性的,这种分子必然与外界或对其它的分子不呈电性,从严格的物理学观念的角度来讲,这两种不呈电性的分子即使靠得再近,也不会产生任何微弱的电磁引力(壁虎脚底的绒毛与墙壁之间的紧密结合能否达到分子级别的水平十分令人怀疑)。根据这一结论,范德瓦尔斯所认为:中性分子彼此距离非常近时,可以产生一种微弱的电磁引力的说法自相矛盾,显然不符合传统物理学所阐明物质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的规律是从实验中得来,又经过实验的检验后才能成为定理或定律。也就是说一切经过实验是每一个物理学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符合实验结果的,我们称为真理,不符合实验结果的就被称为谬误或假说。大量的物理实验表明,若把参与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或粒子叫做一个系统,而整个系统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那么不管在系统中发生了什么反应,整个系统电量的代数和始终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电荷守恒定律。根据这条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如果罗伯特·福尔通过实验得知壁虎脚部绒毛的分子与构成墙壁物质的分子彼此距离非常近时,可以产生一种微弱的电磁引力即——范德瓦尔斯力。那么我们就必然可以得出这些分子内部电量的代数和不为零,分子对外不呈电中性状态的结论,这就是说构成墙壁物质和构成壁虎脚部绒毛物质的分子都带有大量的富余电子。这时似乎对电中性世界传统观念质疑的理论占了上风,然而问题并没有到此得到解决,反而更显得复杂,因为如果我们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负电星体,土壤带净负电荷,构成墙壁的物质必然也带净负电荷。同时,人体内带负电,红血球悬浮液中充满了负电荷,动物体内高分子有机物简直“装满了电子”。我们很难想象,这种都带有负电荷的无机物分子和有机物分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时除了产生排斥力外,根本就不可能产生什么吸引力即——黏合力。况且,这种中性分子间微弱的“范德瓦尔斯力”用于理论物理解释尚还可以,可由于这种力量实在是太微弱了,以至于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物理学家都忽视这种作用力的存在,怎么可能惟独在壁虎的脚上就会出现如此强大的、令人不可思议的电磁引力的奇迹呢?因此,无论是传统物理学的电中性理论还是质疑电中性世界传统观念的理论都不支持所谓的“范德瓦尔斯力”对此现象的解释。然而,不支持并不表明这种物理现象就不存在,因为对唯物主义者来说,物质是第一性的,人类的认识就是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逐步提高的,我们不能做一个“井底之蛙”,说天只有井口大,一言以盖之,因为这并不能否认宇宙是无穷大的事实,同理,虽然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不能解释“范德瓦尔斯力”,这也并不防碍壁虎在天花板上如天马行空般独往独来,令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陷入束手无策尴尬的境地。我们只有面对现实,迎接挑战,用创新的精神去开拓物理学的未来。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科学界普遍关注着占宇宙总质量90%的未知暗物质的探索;目前各国的天文学家及六个物理学家集体正每年耗巨资进行寻找,据96年的报道,仅天文学家就发现了其中的20~40%。据物理学家认为,有些暗物质同我们所看见的万物几乎完全没有相互作用。英国人波姆(D.Bohm)提出隐秩序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存在着一个比基本粒子尺度(10-13厘米)小得多的尺度;10-34厘米,这种渺观物质以超光速的速度不断跳动,通常情况下它们不被感知,它们是万物的基础。基本粒子就是它们自组织的产物……。隐秩序理论的出现给人体科学理论的解决带来了重大的转机。首先它的尺度比基本粒子小的多,可以容纳复杂得多的细微结构系统,可以解决人体特异作用中,实际出现的极为精细复杂的高层次信息表现(原物理学框架中根本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其二是符合美学原理,整个宇宙均立足于同一个物质基础之上;我们感到,隐秩序与人体科学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超光速的理论也应当给予重视:比拉纽克(O.M.Bilaniuk)等人从1962年开始探讨超光速运动的后果,结论是:凡是以超光速运动的粒子,其所具有的质量都是虚质量。例如,假设粒子以两倍的光速行进,即在洛伦兹方程中V=2C,代入方程则
M
M’ = M = M = M
√1-(2C)2/C2 √1-4C2 /C2 √-3
固有质量M=M'×√―――――――3×√-1;
这就是说,以超光速运动的粒子必定具有虚的固有质量。这样数学上的实数与虚数在物质上都有了各自的对应内容,多完善的协调。他们还声称能使超光速粒子满足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所有方程。他们在论述中说:“这样的粒子表现出奇特的性质,速度越慢,能量越大。这与普通宇宙中的情况恰好相反,也许这正是虚质量的意义所在。具有虚质量的粒子,在遇到阻力时会加速,受到推力时会减速。这种粒子,随着能量不断减少,速度越来越大,当能量减少到零时,速度就趋近于无穷大;反之,随着能量不断增加,速度越来越小,当能量不断增加时,速度就降低到接近光速。”美国的范伯格(Cerald Feinberg)把这个超光速粒子命名为“快子”。这样就存在两种宇宙,一种是我们原已熟悉的宇宙即——慢子宇宙。另一种是——快子宇宙,其中的粒子都以超光速运动着,随着能量的增加,速度可减少到接近光速。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一堵无限狭窄的“光速子墙”,其中的粒子以光速运动。可以认为,光速子墙是由上述两种宇宙共同支撑的。关于‘快子’存在的可能线索,他分析“假如快子的能量足够大,隐而速度足够慢,有足够的能量放射出可以探测到的光子爆丛。科学家们正在寻找这种爆丛……”。这些内容显然可以与波姆的隐秩序理论相互补充;我们为了叙述方便。将超光速运动的10-34cm 的物质叫做‘虚物质’。现有的知识范围内是否给虚物质留下了位置呢?据目前的情况看,是有的。天文学家早就发现,星系的动力学质量比光度质量大得多。如后发座星系团,前者比后者大100倍。有的还更大。而太阳邻近区域质光比却只有2。这说明,暗物质在宇宙中占极大的比重,一般认为它们所占比例大约为90%。实际上,人们早已经发现真空并不空的客观表现,开始了对真空特性的探索。现已确定的有:(1)确认了“真空”物质具有引力质量;(2)发现在一个给定的真空能量区域,不管这区域如何膨胀,它总保持着同一的能量密度;由此推论,它可能是一个永久性的非零能量源;有人已经用试验证实了真空能量源的客观存在,利用这种原理获得了作用力。尽管目前所产生的效应还很低,但这种发现是极为了不起的事;发展前途无可限量。真空中的这些存在物,显然就是我们所努力探求的虚物质或至少是包括着虚物质在内的暗物质的表现。2000年6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一个由中国和意大利科学家组成的联合小组,日前发现了暗物质存在的迹象。他们在意大利位于地下1000米的实验室里利用一种透明晶体找到了暗物质存在的根据。这种物质可以穿越大地、穿越墙壁、穿越我们所见到的任何物质。实验的初步结果是,已经探测到这种物质粒子偶然碰撞碘化钠晶体中的原子核时发出的微弱光线,并据此推算这种物质很重,可能是迄今未知的超对称粒子,其质量至少比质子大50倍,这种粒子的存在将非常有力地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此外它还支持了超对称粒子模型——物质有“阴阳两界”,而且两界中的物质一一对应的理论,这就是说,我们已知的世界是由正物质组成的,但是还有与它对应的反物质存在[5]。无独有偶,按照上述的物理框架,老子道德经中关于物质基础的一段话可以得到非常贴切的诠怿: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说宇宙的物质基础产生整个世界,世间最基本的存在是实态和虚态两种;实态和虚态之外还有人体产生的真气作用,其间成为三个方面。这三者产生了世间万物。万物都背负虚态,怀抱实态,这种巧妙的拟人描述说的是,‘背负’的虚态是可感而不可察,‘怀抱’的实态随时可以看见;人体发出的真气可使虚、实二态相互作用,各得其所。我们知道,一个复数A可以用几种形式来表示。用代数形式时,有
A=α1+jα2
式中α1、α2都是实数,α1称为A的实部,α2称为A的虚部,
j=√-1 称为虚单位。这样一来,英国人波姆(D.Bohm)的隐秩序理论中:物质虚的固有质量:
M=M'× √――3×√-1 就可表达为
M=j√―3 M'
当我们把小于光速C的物质固有质量表示为M1时,则物质的固有质量
A=<U>+</U>M1+j√3―M'
如果此时我们将老子所说的:实态——正物质;真气——反物质;虚态——虚物质相互对应,并用电工学理论中所应用的复数和向量表示出来,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对称的向量图(如右图)。
相反方向表示的 +j 虚物质
是正、反物质, 虚态
而在综轴上所表 (神)
示的是虚部(虚
物质),用这种
方法使三种物质 (真气)(实态)
在向量图上都有 反物质(气) (精) 正物质
了各自的位置,
多么完美的组合,多么理想的理论上的统一。而中国中医研究院所认为的:在肌体内部有着物质(精)、能量(气)和信息(神)运动的理论也都可以与此一一对应。而在人体中,虚物质表示精神;由人的精神控制并产生正、反物质,使正、反物质在相互湮灭、转换的过程中达到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可以诀生死,是生命运动的源泉。《内经》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宫危,以此养生则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自然界的物质也是如此,在电机学中,我们将电机在向量图的横轴上产生的电能称为“有功”,而在纵轴上产生的电能称为“无功”,虽然“无功”并不能产生推动机械运转、使电灯发光的能量,但是,如果发电机不发“无功”线路的两端也就没有了电压,发电机发出的“有功”由于没有了“无功”来调节发电机端口的正、负电压差,电能也同样送不出去的道理一样。人体若是没有了虚物质(也就是精神),阴、阳物质就不会发生湮灭或转换以保持平衡,生命的运动也就停止了。这就是古今两种学说含义的不谋而合,这些是否可以看作是相互间的印证呢?此外,易学为什么以阴阳之演化,中医为什么以阴阳之辨证为其各自的基础,这不可能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与医学家在千年不衰的理论基础上与现代物理学理论的一种巧合吧?2000年6月5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王理军博士,在通过向一个充满铯气的观察室发射光脉冲时发现,光脉冲在完全进入观察室之前便已有部分穿过了整个观察室并在实验室中又向前传播了六十英尺。结果,光脉冲在同一时间里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出现了,此时光脉冲的速度是光速的300倍。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光速已达到了极限。这个实验说明,从此以后物理世界将不再按照任何公认的定理运行,在这个正在开始被现代科学了解的物质世界中,亚原子粒子显然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地方——使空间和时间没有区别。同一时间,在意大利另一个由物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也已成功得获得高于光速25%的微波束[6],雷蒙德·乔所进行另外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证明了在某些情况下,光子——即组成光的粒子,显然可以在被一个看起来是零时间的屏障所隔开的两点之间跃迁。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隧道效应。他们的实验结果充分说明,在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界中,的确有另外一种不为人们所知的机制在起作用。我们应当为在目前主要由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构想所形成的物理世界进行反思,因为自然界超对称粒子模型——物质的“阴阳两界”确实是存在的,而且两界中的物质――对应,而我们已知的世界虽然表面上看来是由正物质组成的,但是肯定还有与它对应的反物质。我们不应当忽视它们的存在。
实际上中国人体科学的研究者早就发现,气功师和功能人通过自己的大脑可以天天操纵着宇宙暗物质中最有科学价值的虚物质,他们能使某个具体部位的物质湮灭而使砖头、钢针断裂;或改变湮灭的方式使已断开的物质之间交换电子后再重新融合;1994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人体科学研究所采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对被孙储琳用意念聚能烧后的铝币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肉眼及光学显微镜观察,原来平整的表面变成凹凸不平,甚至扭曲变形,有时铝币的厚度也明显变薄,甚至减少到原来的五分之一,丢失的物质去向不明。一些烧后的港币表面发生了重结晶现象使结晶颗粒变大。通过电子探针及强功率X射线衍射分析,物相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来的铜质港币表面产生了氧化铜及氧化亚铜两种新的物象。在意念折断缝衣针,意念切断银戒指等试验时,断口均十分平整,象刀切一样[7]。1986年北京师范学院林书煌、北京钢铁研究院刘末生也做了功能者断接钢针试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钢针是相对于机械力“拉断”的,接合部位除正常龟裂外,没有发现可觉察的焊和痕迹[8]。对于这些证据确凿的事实,我们现在除了将原因归咎于由人类大脑虚物质产生与控制的反物质与砖头、钢针、这些实物质对撞时,使某个具体部位的物质湮灭而使砖头、钢针断裂;或改变湮灭的方式使已断开的物质之间交换电子后再重新融合;以及由于铝原子的被湮灭,使铝币中的物质消失,并使未被湮灭的铜原子因失去电子后呈正价不得不与空气中呈负价的氧原子结合产生氧化铜、氧化亚铜等新物质;在这个物质内部粒子之间对撞湮灭过程中产生的辐射热使铜币严重扭曲变形、铝币起泡、表面高低不平、铜币则变得漆黑外,还能有什么其它合理的解释吗?
这些现象都充分地表明动物体在意念的控制下可以操纵并产生反物质。而由这些反物质构成的分子中内部电量的代数和不为零时,分子对外不呈电中性状态,在富余正电子的作用下,而呈正电特性状态,只有这样两种带不同电荷的分子彼此距离非常靠近时,才能够产生所谓的“范德瓦尔斯力”,使壁虎脚上的绒毛产生超强的黏合力。真空中的库仑定理告诉我们,假定在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它们的电量分别为q1和q2,它们之间的距离为r。实验表明:两点电荷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F,其大小与两点电荷电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点电荷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根据这一定律,壁虎行动时,先是把脚上的绒毛铺到物体表面,就像粘上胶带一样,使绒毛中的分子与墙壁中物质的分子距离极为接近,使不同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按指数的平方增大,就可以获得强大的黏结力。然而,此时我们不能不问,壁虎这个低等动物能够有这种极高的特异功能,而作为我们人类来说,为什么就做不到呢?人类的手掌、脚掌面积和壁虎的四肢脚掌面积与各自身体重量之比,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无论我们人类如何用力将自己的手掌与脚掌紧贴于墙壁,也不可能产生强大的“范德瓦尔斯力”使自己的身体黏贴于墙壁上。这主要是由于壁虎脚爪上有200万根微小的绒毛,且每根绒毛的顶端有数十万个微小的刮板所造成的。静电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物体在静电平衡时,所带电荷只能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这样一来,由于壁虎的脚爪上长有200万根微小的绒毛,在同等电压的条件下,使壁虎脚掌上带有的静电荷随着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在静电平衡时,导体表面凸处的电荷面密度最大。对于表面具有突出尖端的带电导体,在尖端处的电荷面密度很大,场强也很大。对于带电较多的导体,在其尖锐的部位,场强可以大到使其周围的空气发生电离而引起放电的程度,这就是尖端放电的现象。壁虎脚爪上每根绒毛的顶端有数十万个微小的刮板就明显地具有尖端放电的一切特征,这是我们人类所远远不能及的。因此我们人类要想靠四肢的作用像壁虎那样攀岩附壁展示所谓的“轻功”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当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能够在天花板上或者光滑的玻璃上行走的小动物(昆虫)还有许多。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蟑螂,虽然蟑螂的脚掌上并没有长有与壁虎脚掌上一样或者明显可以媲美的绒毛,而且其脚掌上细纤维的直径也远超过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但这并不防碍蟑螂在墙壁或光滑如镜的玻璃上小心地行走。可是当我们用杀虫剂向此时正常行走中的蟑螂喷去时,蟑螂先是身体开始摇摆,而后翅膀下垂,最后身体在失去意识控制后掉下来。这个现象,更是用所谓的“范德瓦尔斯力”或“弱力理论”无法解释的。所以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当我们否定了电中性传统的物理法则时,绝对的认为地球是负电星体,人体也呈负电特性是不正确的,这将会使我们在走出传统的电中性理论怪圈时,又进入了绝对的负电物质理论世界的泥潭,因为实验测得,空气中正离子和负离子的比例往往是1.2比1.0,正离子比负离子要多。一种解释是由于地壳、云雾、粉尘、烟雾等吸附了负离子,大气中因此主要剩下正离子。但由于科学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远未结束,特别是虚物质世界的存在性还始终是一个迷,在没有揭开这个迷团之前,我们应该保护地球的自然现状,不要试图去改变及过度的开发它,使我们生存的环境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到破坏,使全人类受到不应有的惩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