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造黑洞(Artificial black holes)是由两名中国科学家首次制造出可以吸收周围光线的人造电磁“黑洞”,这个黑洞目前在微波频率下工作,或许不久后它就能够吸收可见光,一种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全新方法可能因此产生,它有着“黑洞”之名,虽然尺寸“迷你”,但任何经过的电磁波或光,都不可能逃离它的引力,世界上第一个“人造黑洞”在中国东南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不过这个小型“黑洞”不仅不会毁灭世界,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吸收太阳能。
人造黑洞-概述
人造黑洞
当2007年世界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诞生时,科学家通常一秒钟就可以生产出一个黑洞来,这一潜在的黑洞加工厂一时引起全球恐慌,媒体纷纷报道人造黑洞会吞噬地球。致力于保卫人类免受人们周围各种威胁伤害的非赢利性机构——救生艇基金会声明,人造黑洞会威胁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因此,它建设到处建立自谋生活的群体。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史蒂夫·吉汀斯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对人造黑洞进行了认真分析,他认为人造黑洞毁灭地球的理论纯粹是小说和电影里的虚构,真正的粒子碰撞制造出的人造黑洞不可能吞噬地球。
人造黑洞-黑洞工厂
20世纪60年代单阶段的粒子加速器
粒子加速器,也被称之为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位于法国和瑞士交界处的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研究中心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已经开始在一个将近17英里长的圆形隧道里面建造这个被人们称之为世界最大的“黑洞工厂”的装置。2008年6月,吉汀斯教授在报告中称,欧洲的科学家很快就会利用粒子加速器制造出人造黑洞。
2008年7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蒙加诺教授与吉汀斯教授的科研小组进行合作正在建设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对撞机),而这个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粒子研究工具,项目耗资80亿美元,历时14年之久,汇集了世界各地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科学家们将在实验中撞击质子,模拟宇宙大爆炸后一万亿分之一秒内的能量和条件,接着细致分析撞击产生的残骸,用以探求物质本质的线索和自然中新的力量和平衡。
人造黑洞-争议话题
科学家表示,假如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在生产出了黑洞,那么它就证明了宇宙确实存在除空间和时间以外的维度。吉汀斯承认,地球的未来以及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都令每位科学家非常担忧。特别是关于人造黑洞风险的争论,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物理话题。特别是已经有科学家指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黑洞的风险足以吞噬地球,或者将产生一类名为“奇异微子”(Strangelet)的粒子,将地球变成一团沉寂、收缩的“奇异物质”。
还有很多政治家担心这种人造黑洞的技术被恐怖分子利用,成为继原子弹和氢弹之后人类最具有毁灭性的武器。但是,吉汀斯肯定的说:现代物理学无法在地球上制造出具有破坏性的黑洞。“欧洲建立大型强子对撞机(简称LHC),是为了揭开宇宙大爆炸之谜,而不是制造黑洞毁灭地球。”
人造黑洞-研究结论
人造黑洞
吉汀斯和蒙加诺两位教授在进行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利用粒子碰撞产生的黑洞是无害的。因为,所有的黑洞都要释放出宇宙射线,小的黑洞所释放的物质要远远多于其吸收的物质,因此,在它们吸收物质之前自己就早已瞬间蒸发了。事实上整个宇宙原本就是一个类似的粒子对撞机器,具有高能量的宇宙射线和粒子会经常碰撞在地球的大气表层、太阳或者是其它的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表面,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这样的粒子碰撞。如果这些粒子碰撞会产生危险的话,天文学家很早就会发现这一现象并对其展开研究。
其实一直以来地球就沐浴在足够可以形成黑洞的宇宙射线和粒子对撞之下,但地球一直也都没有被摧毁。而且,几乎所有粒子加速器生成的黑洞都必须达到足够的速度才能逃脱地球的重力,即使一年生产出1000万个黑洞,也大约只能捕捉到其中的10个,让它们围绕加速器中心运转。而这些被捕捉到的黑洞又是如此的渺小,假设让它穿过一块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厚度的铁块,它也不会撞倒任何东西。它们吞噬一个质子也需要大约100小时的时间。一个这样的黑洞吞噬100个质子大约需要花费一年的时间,因此,要吞噬1毫克地球物质就需要花费比宇宙年龄还要长的时间。
人造黑洞-转化能源
设计方案
中国科学家建造人工黑洞,可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
2009年年初,印度乌尔都大学的伊维根·纳瑞马诺维和亚历山大·基尔迪谢维在媒体杂志上发表一项研究,提出如何建造可以吸收光线的桌面黑洞的理论。这种人造黑洞可模拟宇宙黑洞,其强烈的重力可弯曲周围的时空,导致周围任何物质或辐射遵循扭曲的时空,并螺旋向内被吸收。
纳瑞马诺维和基尔迪谢维认为,这种人造黑洞可使光线向该设备中心弯曲吸收。他们设计的人造黑洞是由包含着同轴环壳的中心柱构成的圆柱结构。能使光线弯曲向内的关键因素在于同轴环壳的介电常数,它可以影响电磁波的电成分,增大从外部至内部表面的光滑程度,这类似于接近黑洞的时空的弯曲度。当同轴环壳与中心柱相接触,同轴环的介电常数必须匹配中心柱,因此光线可以被吸收,而不是被反射。
付诸实践
2009年10月,中国南京市东南大学的科学家崔铁军和陈强将纳瑞马诺维和基尔迪谢维的理论应用为实践,建造了一个微波频率的“人造黑洞”。该设备采用一种“超级材料”构造成60个同轴环,据悉,超级材料曾被用于制造隐身斗篷。每个同轴环是以不同结构的电路板形式形成,同轴环之间彼此相连接,因此其介电常数非常平滑。外部的40个同轴环构成外壳,内部的20个同轴环构成吸收体。当入射的电磁波打击该设备时,电磁波将被诱导进入内部的同轴环,然后被吸收。在同轴环将把吸收的光线转变成为热量。”
不过目前东南大学实验室里的“黑洞”,还只是适用于某些微波频率,比如人们常用的通信频率, <wbr>如GSM、CDMA <wbr>和蓝牙等,吸引光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为光波的频率更短,需要设计的“人造黑洞”尺寸也要更小些。 [1]
未来应用
这个人造黑洞以相同的方法捕获光波并不容易,可见光波长比微波辐射的数量级要小许多。这就要求同轴环相应地需要建造得更小一些。中国科学家崔铁军表示期望这个光学黑洞能够在2009年底被广泛使用。像这样的人造黑洞可用于收集太阳能量,尤其是对于太阳反射镜过于漫射,难以在太阳能电池上聚集的太阳光线。光学人造黑洞则能够完全将这些光线吸收,并直接转化吸收在同轴环上的太阳能电池。如果这种设备能够有效地工作,那么以后将不再需要采用抛物线反射镜收集太阳光线。
人造黑洞-德国人造黑洞试验
2010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和赫尔姆霍茨柏林中心的研究人员使用柏林同步加速器(BESSY II)在实验室成功产生了黑洞周边的等离子体。通过该研究,之前只能在太空由人造卫星执行的天文物理实验,也可以在地面进行,诸多天文物理学难题有望得到解决。
黑洞的重力很大,会吸附一切物质。进入黑洞后,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从黑洞的边界之内逃逸出来。随着被吸入的物体的温度不断升高,会产生核与电子分离的高温等离子体。
黑洞吸附物质会产生X射线,X射线反过来又会刺激其中的大量化学元素发射出具有独特线条(颜色)的X射线。分析这些线条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更多有关黑洞附近等离子体的密度、速度和组成成分等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铁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尽管铁在宇宙中的储量并不如更轻的氢和氦丰富,但是,它能够更好地吸收和重新发射出X射线,发射出的光子因此也比其他更轻的原子发射出的光子具有更高的能量、更短的波长(使得其具有不同的颜色)。
铁发射出的X射线在穿过黑洞周围的介质时也会被吸收。在这个所谓的光离化过程中,铁原子通常会经历几次电离,其包含的26个电子中有超过一半会被去除,最终产生带电离子,带电离子聚集成为等离子体。而现在,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重现了这个过程。
实验的核心是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设计的电子束离子阱。在这个离子阱中,铁原子经由一束强烈的电子束加热,从而被离子化14次。实验过程如下:一团铁离子(仅仅几厘米长并且像头发丝一样薄)在磁场和电场的作用下被悬停在一个超高真空内,同步加速器发射出的X射线的光子能量被一台精确性超高的“单色仪”挑选出来,作为一束很薄但却集中的光束施加到铁离子上。
实验室测量到的光谱线与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牛顿X射线多镜望远镜所观测的结果相匹配。也就是说,研究人员在地面实验室人为制造出了太空中的黑洞等离子体。
这种新奇的方法将带电离子的离子阱和同步加速器辐射源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黑洞周围的等离子体或者活跃的星系核。研究人员希望,将EBIT分光检查镜和更清晰的第三代(2009年开始在德国汉堡运行的同步辐射源PETRAⅢ)、第四代(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X射线源结合,将能够给该研究领域带来更多新鲜活力。 [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