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9日星期二

生物电磁场的发现

原文地址:生物电磁场的发现

1.生命的语言——生物电磁场的发现

现代分子生物学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从分子学的角度我们无法全面解释人体复杂的生理现象以及我们所了解的生物电现象。可以肯定地说,生物电在生命体是一定存在的,但是生物电究竟是个生理现象还是生命的本质,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已经给我们做出了答案——那就是生命的本质就是电本质。

在此,我们首先回顾一个重要的科学实验,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生物学家古乐维奇教授曾经把一个洋葱头放在有利条件下生根发芽。之后,他在这个洋葱头近处放置另一个没有生根发芽的洋葱头,这个洋葱头则很快发芽。


[转载]生物电磁场的发现

 

古乐维奇教授做了许多次对比试验,都是这样的结果。见上图所示,出芽洋葱的生命活动竟然会影响有一定空间距离的、另外的生命体,这让他惊奇万分。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去,他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在两个洋葱头之间先后放置石英玻璃板和普通钾钠玻璃板,通过对比试验,古乐维奇教授发现:在两个洋葱头之间放石英玻璃板时,第二个洋葱头很快发芽,而在两个洋葱头之间放置普通钾钠玻璃板时,在同样条件下,第二个洋葱头就没有很快发芽。这就是在生物学里记载的前苏联生物学家古乐维奇的洋葱实验。

依据我们现在的认识,是这个著名的实验让我们看到了生物电磁场跨越空间的生物效应,同时也让我们感觉到了生物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联系和影响。那么,这种联系的纽带是什么呢?这种互相影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为什么有距离的生物体能够互相影响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解释回答这些问题。古乐维奇教授经过多次对比实验分析后认为,这种现象是生物发出的紫外线在互相影响和作用。这就是现在生物教科书里所记载的古乐维奇教授的结论:有机体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发出紫外线。

可是,姜堪政博士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指出:古乐维奇教授的实验是科学史上重要的、有成果的实验。它发现了生物电磁场效应的存在,证明了生物电磁波容易通过石英玻璃而不容易通过钾钠玻璃。遗憾的是,古乐维奇教授由此得出生物发出的是紫外线的结论,并不正确,是逻辑推理的错误,因为通过石英玻璃效果好,通过钾钠玻璃效果不好的不仅仅是紫外线,如:3cm波长的微波通过石英玻璃的效果是通过钾钠玻璃效果的20-60倍,而紫外线通过石英玻璃与通过钾钠玻璃的效果比约为6-8倍。紫外线量子的能量是微波量子能量的10万倍。如果生物电磁场是紫外线,那么生命体活动将需要增加10万倍的信息营养,这就像要让一个人把10万人所需要的食物营养都消化、吸收,然后再把所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紫外线的能量,这是不可能的。医学实践证明:紫外线灯只要工作10-20分钟就可以完全杀死手术室中的细菌和细胞,而且夏季烈日下紫外线过量照射能够引起人体癌变。如果有机体生物所释放的电磁波是紫外线的话,那么生物体之间以及细胞之间岂不是相互残杀吗?这样的有机体又如何能够存活下来呢?

人类对生物电磁场的认识是从古勒维奇的洋葱实验开始的,甚至可以说古乐维奇的洋葱实验在人类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实验不但发现了生物电磁场效应,更重要的是让人类发现了生命里另外一个不可见的世界——生物电磁场,它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等待人类研究、开发的新领域。奇怪的是,这个重要的实验发现直到今天还没有引起科学界里足够的重视,还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普通的发现收藏在教科书里。这是为什么?原来,在古乐维奇的洋葱实验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一种科学理论能够解释这个实验的结果,因为,人们还没有发现生物电磁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无法预见到它的推广应用将会成为人类健康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当我们无法用现在的理论解释某种现象的存在时,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新的概念或理论,轻易的否定很可能会扼杀新的发现。可是在古乐维奇的实验发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形成生物电磁场的新概念和能够解释试验结果的理论。然而,令人兴奋的是,1955年,当时还是大学生的姜堪政博士却在研究人体衰老的过程中,创立了能够解释古乐维奇实验成果的理论,而且在长期的实验过程中形成了他自己的生物信息场导理论:“有机体在生命活动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在其分子之间必须伴有作为能量与信息传递的、统一的物质载体——生物电磁波的交换,即量子的交换,其中会有一部分生物电磁波向体外发射,它载有生理和遗传信息,作用到其他有机体,可以影响其生命活动,甚至对其生命活动起着控制作用。”

1995年12月-1996年1月,姜堪政博士在科学界里有影响的杂志《NEXUS》(《交叉科学》美国和加拿大出版)上,发表了《辉光实验》(EXPERIMENTS WITH AURAS)又名《生物电磁场》的学术论文,进一步形象的解释了他的生物场导理论研究。

文章指出:DNA(脱氧核糖核酸)事实上仅仅是记录着信息的磁带。实际传递信息的物质载体是生物电磁场,换言之,生物电磁场是伴随DNA活动产生的,反过来生物电磁场又能唤起DNA的活动。静止的DNA好像磁带,是信息的储存器。DNA活动时所产生的电磁场就好像磁带在录音机中转动时形成的载有信息的电流,这是信息传递的方式。如果能将一个有机体的生物电磁场增强,作用于另一个生物体,则可以使受作用的生物体发生趋向于发射生物场的生物特征的DNA活动。

姜博士在文章里列举了许多实验结果论证了他的结论:生物电磁场既是传递遗传信息的桥梁,也是基因相互沟通的“语言”。姜氏理论和实践为人类揭开了一个秘密:当我们关注那些宏观电磁场对生命影响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生命体在生命活动中所发出的生物电磁场。虽然这种电磁场微弱到只有地磁场的十亿分之一,以至于人们根本无法察觉,同时也很难相信它的存在和作用。但是它们的确属于另外一个我们还不了解的、不可遇见的世界,它们不但有着宽阔的频谱分布,而且很有可能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看不见的杠杆作用。

这就是姜堪政博士的生物场导发现。由于当时没有经过试验的检验,只能叫假说。可以确定,是姜堪政博士在50年前的假说里首先提出了生物电磁场的概念,并且发现了生命体内部联系以及生命体与外界联系的秘密即生物体之间的场导现象。

[转载]生物电磁场的发现

[转载]生物电磁场的发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