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4日星期日

现代伪装与隐身技术

一、 概述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战场军事侦察的技术手段已经实现了高技术化。精确制导武器的广泛应用,意味着战场目标“发现即可命中”,这就促使了反侦察技术的发展。现代战争中,伪装和隐身技术作为高技术反侦察手段已成为战场重要组成部分。

 

1.什么是伪装与隐身技术

伪装技术是为了隐蔽自己和欺骗、迷惑敌人所采取各种隐真示假的技术措施,是军队战斗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

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是改变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使敌方探测系统不易发现或发现距离缩短的综合性技术。

隐身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的一种应用和延伸,是现代内装式伪装的典型代表。

军事伪装和隐身技术有很强的综合性,所涉及的学科包括光学、电学、声学、热学、化学、植物学、仿生学、流体力学、材料学等。针对高技术侦察的特点,现代伪装技术主要是为减少目标和背景在光学、热红外、无线电波等方面的反射或辐射能量差异而采取的各种工程技术措施。

 

2.现代伪装的分类

伪装按其在作战中的运用范围,可分为战略伪装、战役伪装和战术伪装。

战场目标的隐身技术属于战术伪装。

按伪装所对付的高技术侦察器材的工作频谱范围,可分为防光学探测伪装、防热红外探测伪装、防雷达侦察伪装和防声测伪装。

目前,各种隐身兵器是以防雷达侦察为主,兼顾到对付可见光侦察。

 

3.伪装与隐身技术的发展

伪装自古就为兵家所重视。《孙子兵法》中就指出:“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是关于在战争中如何运用伪装的最早论述。

在古代战争中,曾有许多实施伪装的成功战例。

如:我国春秋时期的平阴之战、战国时期的即墨之战。

到了近现代,伪装得到进一步的广泛运用,成为保障军队作战必不可少的战斗措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登陆战中、在朝鲜战争中、在第四次中东战争、马岛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高技术战争中,伪装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得到广泛运用,所采用的隐蔽、佯动、设置假目标、施放烟幕和兵器隐身等技术措施,发挥了很大作用。

现代隐身技术首先应用于航空领域,在本世纪30年代初,随着无线电技术特别是雷达的问世,最早的“隐身”材料也出现了,如荷兰科学家研制的雷达用吸波材料,以及日本人开发的铁氧体材-硅钢片。

二战期间,美国及纳粹德国,开始研制新型吸波材料,并在飞机和舰艇上使用,使敌方雷达的探测距离大大缩短。

50年代,为了获取情报而又能隐蔽飞行,美军在侦察飞机上涂上了吸波材料,以减弱电磁波反射强度。以后,又采用了更先进的隐身吸波涂层,使其防雷达探测性能有很大提高。在越南战争中,美军还使用了一种采用红外特征减弱措施的武装直升机,从而大幅度降低了苏制红外制导地空导弹的命中率。

随着高技术侦察器材的广泛运用,隐身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竞相开展隐形技术的开发研制工作。到80年代,美国的多种隐身作战飞机开始装备部队,并在局部战争中发挥了令人瞠目的巨大作用。

 

二、伪装技术

 

(一)伪装的基本原理

伪装是与敌侦察作斗争的基本手段。

侦察的目的是要探测和识别各种军事目标,而伪装则是尽量保护这些军事目标的暴露征候,使其不被对方的侦察所发现。

伪装的基本原理:

防光学侦察的原理是消除和降低目标与背景之间的色彩和亮度上的差别,达到伪装目的。

防红外侦察的原理是消除和降低目标与背景之间的反射红外线的差别,达到伪装目的。

防雷达侦察的原理是消除和降低目标与背景之间的反射雷达波的差别,达到伪装目的。

 

(二)现代伪装方法

现代伪装技术主要有遮蔽、融合、示假、规避四种。

 

1.遮蔽技术

遮蔽技术又称遮蔽隐真技术,是把真目标遮蔽起来,不让敌发现和识别的技术。遮蔽技术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是反侦察和对付精确制导武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遮蔽技术可分为两个种类:

(1)迷彩伪装遮蔽

迷彩遮蔽是用涂料、染料和其它材料改变目标和背景的颜色、图案所实施的伪装。

(2)人工遮障

人工遮障又叫人工遮蔽,是利用各种制式伪装器材对目标进行伪装的一种方法。人工遮障通常由遮障面和支撑构件组成。支撑构件由竹木或金属支架、控制绳等组成。

按其用途和外形不同分为:伪装网遮障和烟雾遮障。

 

2.融合技术

融合技术指减小和消除目标与背景的差别,使目标融合于背景中的技术。例如,单个士兵可用油彩涂抹皮肤的暴露部位,在钢盔和衣服上披上麻皮,抹上涂料和编插新鲜植物,以求得与周围背景近似或相融合。

融合技术主要分为:

(1) 防光学侦察融合技术

该技术的实质就是要降低或消除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其途径是将传感器所要接收目标信号的强度降低或使背景的信号强度增强,以便使目标和背景的反射或辐射强度相接近。

(2)防雷达侦察融合技术

防雷达侦察融合技术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是采用角反射器。

二是运用龙伯透镜反射器。

三是采用偶极子反射体。

(3)防红外侦察融合技术

防红外侦察的融合技术,是通过适当的方式把热红外目标乔装打扮,使其与背景具有相似的表面特征,也就是使伪装后的红外目标与背景的反射特性、热辐射特性和表面结构相一致,使热红外目标完全融合在背景当中的技术。如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采用烟火剂燃烧发出红外辐射的诱饵弹,来模拟飞机、舰艇、坦克、战斗车辆等红外目标。红外诱饵弹发出的红外辐射,能以假乱真,吸引、迷惑、干扰敌人的红外侦察和红外寻的制导导弹,造成削弱或破坏这些装备的工作效能和使导弹攻击失误,从而使真目标免遭攻击。

 

3.示假技术

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用塑料、硬纸板、木板和铝板制造的大量假飞机、假火炮、假导弹和假坦克等目标,涂上与真目标一致的涂料,并在内部安装了与真目标反射频率相一致的频率发射器,达到真假难辨,使多国部队“很快将伊拉克摧毁”的速战速决战略计划化为泡影。

高技术条件下的示假技术主要有:光、声、热、电模拟示假技术。它是利用侦察器材只识别各种“源”的弱点,用“源”模拟各种目标在特定的背景上所产生的暴露征候,以达到蒙蔽和欺骗侦察器材的目的。

 

4.规避技术

虽然现代侦察技术能多谱段、全方位、全天候、高分辨地收集情报,但并未达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境界。可以根据侦察的盲点,来对目标进行规避,方法有:

一是掌握侦察卫星的运动规律,利用不良天气或敌侦察卫星的过境时间,使军队行动避开敌卫星的侦察。

二是选择合理的行动路线,能有效地对付雷达等侦察。

 

(三)现代伪装器材

目前各国装备部队的伪装器材一般都是配套的遮蔽伪装器材,包括遮障面和支撑系统。其中遮障面(伪装网、伪装盖布)是进行遮障伪装的主体,可单独使用。针对现代侦察技术和手段,世界各国所使用的遮障面都具有防可见光、红外线和雷达侦察的综合性能。其中美军伪装装备在性能上较为优越。

我军现装备的人工遮障制式器材有成套遮障、各种伪装网、角反射器等。

外军列装的气溶胶即烟幕伪装器材有40多种,包括发烟手榴弹、发烟火箭、发烟炮弹、发烟炸弹、烟幕施放器、飞机布撒器和航空发烟器等。

 

三、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的出现已使伪装技术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不仅可以由于“隐真”而保存自己,也可以因“示假”而迷惑对方。

 

(一)隐身技术途径

1.隐身外形技术

外形是目标暴露的主要特征,现代兵器对外表形状处理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防可见光和雷达侦察效果。目前对武器装备的外形设计是以防雷达侦察为主,兼顾致对付可见光侦察。

(1)反雷达探测隐身外形技术

目标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与雷达探测距离的4次方成正比,它直接决定着雷达的探测能力。因此,要想缩短雷达的探测距离,防雷达探测的外形设计也必须把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作为武器系统隐身的重要措施。在外形设计时,避免出现任何边缘、棱角、尖端、缺口等垂直相交的面,将这部位设计成锐缘或弯曲缘,以抑制强天线型反射和谐振反射。

(2)反可见光探测隐身外形技术

在可见光侦察条件下,目标的可见性除与目标与背景间的颜色差别、目标与背景间的距离、照明条件、大气透明状况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外,目标的可见尺寸越小越难辨认,目标的外表形状越不规则,侧外形轮廓也越不清楚。因此,隐身兵器的外形设计,必须考虑到尽量减小目标的外形尺寸。

 

2.隐身结构技术

兵器结构的隐身,是以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为对象,探索其组合规律和合理形式,达到减小目标暴露特征的目的。现代兵器的结构非常复杂,反光、声、电、热、磁探测的隐身结构技术则与之相匹配发展。

反雷达隐身结构技术主要包括:合理设计发动机进气和排气系统;减小辐射源数量,尽量消除外露突起部分;采用遮挡结构;为缩小兵器尺寸,采用高密度燃油及适应这种燃油的发动机等。

反红外隐身结构技术主要是通过改造红外辐外源来抑制目标的红外辐射。其技术措施包括:采用散发热量较小的发动机;改进发动机结构,改进发动机喷管的设计;采用闭合环路冷却的环境控制系统,用以降低载荷设备的工作温度等。

反电子隐身结构技术包括:减少无线电设备;采用低截获概率技术改进的电子设备;减小电缆的电磁辐射;避免电子设备天线的被动反射等。

反可见光隐身结构技术内容包括;控制目标的亮度和颜色;控制目标发动机喷口的火焰和烟迹信号;控制目标照明和信标灯火;控制目标运动构件的闪光信号等。

反声波隐身结构技术主要包括:改进发动机和辅助机的设计;采用减振和隔声装置;减小螺旋桨运动对介质的扰动噪声;合理进行目标整体设计等。

 

3.隐身材料技术

在兵器隐身化的发展过程中,隐身材料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隐身兵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隐身材料技术是隐身技术的关键技术。

(1)吸波、透波材料

当目标体或其蒙皮采用吸波、透波材料制造时,则照射其上的雷达波,会有部分被吸收,或被透过,从而减小雷达回波强度,达到目标隐身目的。

(2)吸热、隔热材料

吸热材料是指那些热容量较大或能将热能转换成其它能量的材料。用于隐身兵器的吸热材料,由于热容量大、升高温度所需吸收的热量就较多,目标向外辐射红外线就少;材料又能将部分热量转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使目标向外辐射红外的强度减弱。

(3)吸声、阻尼声材料

声音来源于物体的振动。为了降低被声纳等探测设备发现的可能性,提高其隐蔽性,兵器在设计、制造时都必须采用高性能的吸声、阻尼声材料。

 

(二)隐身兵器

隐身兵器是把隐身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上而形成的新式武器,它可以是对原来不具隐身能力的武器装备的改进,也可以是新设计、研制的武器。

1.隐身飞机

隐身飞机是研制最早、发展最快、隐身技术含量最高的隐身兵器。它的发展经历了利用单一技术对飞机进行局部隐身和运用综合技术对飞机进行全面隐身两个阶段。已研制成功的隐身飞机主要有:SR-71隐身战略轰炸机、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B1-B隐身战略轰炸机、B-2隐身战略轰炸机等。其中F-117A和B-2两种飞机隐身性能最好。

2.隐身导弹

目前已研制成功的导弹只有美国的隐身战略巡航导弹和隐身战术导弹。隐身战略巡航导弹即AGM-86B和AGM-139两种型号。

隐身战术导弹也有两个型号:空中发射的AGM137型和地面发射的MGM一137型。

3.隐形舰船

隐身舰船的概念是近年来提出的。也是由于各种侦察系统、红外寻的反舰导弹、新一代鱼雷和水雷迅速发展,要求降低舰船可探测概率的结果。

隐身舰艇采用的隐形措施主要有:为减少雷达反射截面,改进舰体及上层建筑形状,使用吸波、透波材料,采用尾流隐蔽技术,千方百计地降低噪音辐射,抑制红外辐射,控制电磁特征。

近年来,研制比较成熟的有:英国的23型护卫舰,美国的“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等。而高隐身性能的舰船用于战场已为时不远。如美国海军正在研制SSN-21“海狼”隐身潜艇和掠海航行的非金属双船体的隐身舰船等。

 

四、伪装与隐身技术对作战的影响

 

(一)伪装技术对作战的影响

1.伪装是造成敌人获取错误情报的重要方法

敌对双方的作战企图和行动是建立在所获取情报基础上的。尽管现代光电侦察技术具有全天候、实时化、高分辨率和准确的定位识别能力,但由于伪装技术的运用,能使敌人、造成敌人造成错觉,以致获取错误情报。

2.伪装是提高作战部队生存能力的重要措施

战场上,作战双方都将面临如何保存自己的问题。通过伪装,既可增加敌人侦察的困难,使其不易发现真目标,又可诱骗敌人实施攻击,分散敌人火力;可使敌人真假难辨,无所适从。从而减少敌武器的命中率和杀伤率,提高部队生存能力。

3.伪装使作战任务和作战方法发生了变化

从提高部队的打击能力和提高部队的生存能力出发,未来战场将有更多的部队担负战略伪装任务,伪装也将成为战场所有部队的任务之一。伪装技术的发展,将使人们重新认识近战、夜战和步兵的作用,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缺少伪装技术必将失去战场的主动权。

 

(二)隐身兵器对作战的影响

1.隐身飞机的使用,增大了对空防御难度

部分隐身飞机和隐身导弹的研制成功并用于战场,使空袭武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随着其它隐身飞行器的不断出现,空袭武器装备将发生根本性的飞跃。这必定给反空袭作战带来很大的困难。普通预警系统将失去预警功能,无法实施有效的对空防御。隐身飞机由于其目标信息特征小,一般的雷达系统无法发现,使得已有的防空兵器无法发挥作用。

2.地面隐身兵器的出现,使战场生存能力明显提高

地面兵器隐身性能的提高,将极大地增强其隐蔽性和防护力。如研制中的新一代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广泛地采用了隐身材料、外形设计、结构设计和部件设计技术,使目标的暴露特征信息明显降低。

3.指挥系统面临生存威胁

现代战争是诸兵种协同作战,对指挥系统的依赖极大,交战双方都把打击对方的指挥系统作为打击的重点目标和首要任务。而武器系统的隐身攻击能力提高,使得指挥系统面临生存威胁。

4.使电子对抗、侦察和反侦察的斗争更加剧烈

大量用于战场的隐身兵器,由于采用电子对抗隐身技术,将使电子对抗的均势被打破,伪装由消极的反侦 察向积极的反侦察方向发展。这必将刺激电子支援技术和侦察技术的发展,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电子对抗和侦察反侦察的斗争。

2011年8月13日星期六

墨西哥农民捕获外星人婴儿

难以置信:科学家寻找神秘的信息场(台大 李嗣涔)读后感

原文

Roman eines Schicksallosen 隔天看的。有幸看到這本書,早點開啟我對這個領域的探索(應該說是資料參照吧),也算是個緣分吧。到最近幾天才寫心得,並不是因為我需要時間來沉澱啥的,雖然這本書帶給我的影響可能的確需要這麼做。However,只不過是因為例の事件,這些日子來不是沒時間或心情寫心得,就是沒辦法寫。總之,相關資料也看了一些,終於能著手打些東西了。寫這本書的心得,老實說比 彼女の願うこと。僕の思うこと 那時更頭痛。看起來我終於得正視那方面的問題了。這次要整合的東西之多,不只是基督教或是佛教,還包括我的整個思想體系和最近的宇宙學、物理學等。當然我文中不會涉及那麼廣泛。有讀到就是。

難以置信書中最大的衝擊在其中揭露了現代科學於過去所未曾面對,或應說是一般科學家普遍不願接觸,甚至可說是不屑的領域。聽說歐美在這方面研究已久,只是以出現頻率來說,他們要不是被打壓,要不就被忽略了吧;浮上檯面的不多。大家已熟習的現代科學被批評為「物化了世界與人心」,而這本書(假如要認真看待的話)卻已是顆過於強烈的猛藥,將許多人過去的價值觀打ち壊した。當然,或許有的人正等著看戲,期待這樣的發展能引領我們到達彼方。在觀看了一些相關資料後,我發現我寫出來的心得可能會類似中央大學物理學系兼任教授陳滌清科學家遇上「特異功能」 ,這篇文章裡面提過的我就盡量不再贅述了。當然,說到頭我恐怕還無法達到這篇文章的廣度,而裡面所提到科學家的天職「多疑而不輕信」─他們沒有選擇迷信的權利,與展望中將對「特異功能」的態度,分成迷不信、騎牆派與熱心宣揚三種,並且還提出這門科學的未來是否有發展(依靠它是否能能發展出適當的儀器以得到科學界之接納與是否「有用」以成為「顯學」)也讓我多了種見識:假如是我的話,恐怕不過對內容本身下手;但陳教授卻能著眼於我們這些爭辯的人的方法,並展望未來,不愧是科學工作者。

這系列還出了第二本「難以置信II–尋訪諸神的網站」(2004張老師文化出版社),稍微看了一下裡面(目錄及簡介)所提的,有許多第一集的延續,但這本對我的打擊更大:因為不論是與「那個世界」對話還是遠距通訊,都是我還不能解釋的。尤其是前者,和我的美學觀相衝突(笑)。仔細看下去可能會發現我這句話會說很多次,因為要接受那樣的觀念對我實在有點不情願啊;這從人生的意義一文「有意識的神」之前就開始了。

先來說說我的立場好了。在看此書之前,我的看法正如人生的意義中所提到的,並不怎麼相信那門子事。雖然說,我唯一的認知,也不過是從Discovery 得來的,認同宇宙中的確存有我們所尚未研究透徹的東西(能量或力場等),而這或許和如雷貫耳的氣功有所牽連。但我仍然相信這些東西和電磁能、重力等等是同一性質的:他們不具有我們這種程度的自由意志。所以他們就算能由我們所影響,但不會「自己」幹出什麼事。我依照這個假設推論出後來的幾篇文章,包括說佛彼女の願うこと。僕の思うこと等。而在這種思考邏輯下,當然不允許作出更多的揣測。但另一方面,接手這本書時,我尚且不至於「迷不信」,所以看完、經過衝擊後,一聽到最近出了第二集,我第一個想法是回家趕快翻翻相關資料。說來我對此書抱持的應該是大部分接受的態度,也就是「反應良好」吧(笑)。

讓我們來大略看看,李教授這兩本書(…的第一本)到底揭櫫了些什麼東西。從第一集中,發現「手指識字」是他研究最深刻的主題之一,光是這部分就佔了一大部分。相關資料尚可參照石朝霖:人體潛能專題課程,或是找找「手指識字」;因為那次集體測試的報告在BBS 上有公布(1999/08 by csddd),在 tw.bbs.sci.physics等論壇(NEWS)找找「手指識字」、「高橋舞」也能查得到。比較引起我注意的是,若是識別到一些「神聖」的字,例如「佛」或「Samuel」(撒母耳:希伯萊文「上達天聽」,或有一說是神的名字。)、「耶穌」等,竟會有看見人影、發光環等異象。其中有些趣味,像是手溫一定要低於34℃才有可能成功;而「上帝」、「God」、「Jesus Christ」、「Buddha」、藏文的「佛」均不能引發異象,SAM(Samuel 的縮寫)與 Samuel 卻行;「老子」行,「莊子」就沒辦法了。他們自己說,沒辦法想到什麼理由來解釋這種現象,但識得的意象經由大腦整合後才讓受測者理解這點倒是沒多大爭論(假如是受測者認識的標的,可能會由受測者補完。);或許這些字出了特殊狀況,正是整合部分出的問題。只是,縱使可解釋成經過高橋舞等受測者的大腦二次詮釋,假如以連測試者與受測者都不曉得的語言來寫這些詞或字,而還是能造成相同結果,那我們還能用什麼方法來解釋?感覺上這似乎和集體意識有關,不自覺就令人想到 Fate/stay night 中的英霊系統:只有為人所敬畏、景仰等的對象才有能力。但從光看「佛」這字看不到人影,辨識某些法號時又能看到,似乎也有可能是因為所指物的「本質」(本身的能力,例如「道行」的高低)而致。某些人說可能是當時在附近的一些「小鬼」的惡作劇,或許受測者看到的不過是那些東西的幻影。我的話,因為不喜歡「那世界」還存有意識啥的,所以可能會以(世上所有人的)集體意識來解釋;但這當然不是我喜不喜歡就能解決的問題。因此,我還在觀望中。

這本書提到實驗結果,說是九、十歲時的靈感會「好很多」,而一過十四歲還能表現出能力的就極少;在國外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結果。這令我想起嬰兒的能力:出生十個月後,語言模式就定型了,在這之後學語言,困難度自然比較高。或許孩子也是一樣。另外,「大腦的入靜顯然是瞭解這個現象的一個關鍵,…」。啊…想當年,我在那時期幾乎都沒啥感覺(「八字太重」?!)。已經超過十四歲的現在,加上平常就沒怎麼訓練以本能或感性來認識世界,恐怕只能說我的靈感很低、沒有慧根了吧。因為平常就沒有「讓腦筋空下來」的習慣,練起來說不定甭說入定態,連共振態都達不到啊。那我尚能補強的,應該是盡量由現有的資訊搞通這些道理才是。記得有次爸媽帶妹與我到某佛寺,裡面的住持對妹說「很有因緣」,但對我卻沒說什麼,說不定這也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吧?

「道」可能真的和「氣」有點關係,而且那是可以練得的。但我不認為孔子的「朝聞道」指的是這一回事,孔子教學的內容是比較理性的,只在理解之後才承認;所以才說「不語怪力亂神」。老子是否真的有講到玄奇我不清楚(印象中是沒有??…),不過用「氣」來解釋他所謂的「道」似乎也有那麼幾分真切?(氣也是不可說、說不清的。)說到「慧根」,書中提到有的人天生比較容易進入「入定態」。不知道有沒有正在發功的人的腦波圖以及對其現象的假說。我想那應該不是入定態吧?看了那麼多,若是假設入定態使人的意識比較安寧,能接收外在訊息的話,是否他們的身體就已是特殊天線(電波系~←笑),不需入定即可使用?這些還真令人滿好奇的,只是和解開宇宙之謎到底有多少牽連就不知道了。假如以「無風不起浪」來解釋史上的一些奇特現象,那我們也許可以蒐集曾出現過的 type,確認一下真偽後,分類出常見的能力有哪些,然後依此來立假說解釋看看。說不定有些幫助吧?

以上面的說法看來,「人死後具有靈魂」說不定真有其事,而從「除了眷戀塵世,或不能接受死後世界之外,都能到達彼岸、天人合一。」「似乎沒有天堂地獄」,看來輪迴之說似乎有待商榷?倒是基督教沒輪迴觀哪…But,經過這幾天稍微看過,我總覺得假如真的連在那世界也能保有意識的話,那生前作過的事說不定也會一一累積,並造成影響。換句話說,還真的是「因緣(業)不滅」了(這裡的業就不僅僅限定於善惡了)。所以,也不能就這麼放心的說「反正都會到那兒(極樂世界)去的」。只是這樣又出了個問題:文化(包括語言等)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是否也會影響到那去之後的意識形態?那兒是否也還存有固執己見與偏見或爭端?那兒真的是樂園嗎? However,果真如此的話是怎麼個機制,該怎麼去理解等,I still have no idea now.當下我唯一能作的,就是別留下遺憾。

李教授的研究,在他的個人網頁中華超心理學會有些介紹,建議去看一下(雖然與書中有些重複)。另外,還可以參考了解李嗣涔老師的研究與大師對談(1999年7月17日之「與大師對談」節目內容,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記錄整理)、在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議程的氣功與人體特異功能的科學觀論科學探尋宇宙深層奧秘(89版)新客星站的李嗣涔三篇文章人體特異功能:真或假氣功科學研究的回顧诚心正意摸索「怪力亂神」張展源:超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涵義(這看看就好)。

接著是撓場(torsion field),又稱自旋場(spin field)或扭場(axion field)的話題。在 Jessypub: 天上.人間看到了自旋場這東西,隨後在尋找諸神的網站得到自覺的人的能量場的物理基礎再次得到這種場傳播的速率最起碼有光速的10^9倍的資訊,加上是數十年前因為作用過小被忽略(可參照爱因斯坦之后物理学的状况及其革命性因素,不過我從來沒聽過因為自旋場作用過小而被忽視的說法就是了。再怎麼說,假如有重力場的幾千分之一那麼大的作用,已經不可忽視了吧?!),被前蘇聯「秘密研究」,聽起來煞有其事的(笑)。是不是真的那麼神秘還有待証實就是。假如那能成真的話,說不定傳遞訊息到過去或未來就不是夢想了。聽說第二集中李教授推論他所謂的「信息場」也就是氣功的場,或是靈界等,甚至於「あの世(那個世界)」都是指撓場。宗教的神聖體驗等,並非空穴來風。也許,世上現存較大宗教的出現正如他所言,許多是有些具備能力的人帶來了神奇的體驗,再加上穿鑿附會、勸人為善以及教理宣揚。以這個角度看來,比較宗教學某些部分似乎並不是恰當的研究方法,真正要了解這些宗教,或許得先了解那個世界的事情。而且以當下狀況看來,就算是在這個世界中作實驗,還可以收到來自那裡的人回答問題,甚至於有人能隔空教學,傳授修行法則(第七章「師父找徒弟」)等等,這的確有些不可思議(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笑)。如前所述,對前者我不予置憑,反正除了「意識能存在那個世界」之外也想不出有什麼比較好的解釋方法,但對這一點我依舊存疑。

而遠距通訊的部分,我倒想到,我們到今天都沒發現外星生物體,或許是因為他們已發現更為便捷而能跨越時空的通訊方法,有鑑於我們現在發現(低等文明使用)的通訊方法過於不實際(比不實用還嚴重),他們認定科技或精神層次到達那個水準後才算是基礎的「高等文明」;所以宇宙間的「高等文明」其實都是用那種方式來溝通,而尚未到達那層次的我們自然完全無以知曉,甚至連他們正暗地觀察我們也不知道?(又是異想天開(-_-))

另一個打擊,則是說佛中提到的,對緣起的看法。記得當時我看一看似乎沒什麼問題,但現在再回去審視,就能發現這種說法需要依靠「沒有那個世界的存在」的前提。「人網恢恢」的新解是,說不定真有人能感受得到「那一層」,即使是最細微的牽連,都能感知到。對他們來說,世界是清明澄澈的,所以他們說「人在做、天在看(光他們都看得到了,何況是「天」)。」他們或許能看穿人的謊言、虛情假意,甚至是思想,以至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這和我之前在構思的劇本內容相似)。佛陀所見到的,就是這番境地嗎?我和他的差別,會不會包括他有機會在靜坐中尋得與那裏的交流,而我卻是依靠現代科學才得以一窺皮毛?所以,他才提出因果論(緣起)的嗎?我也許沒有機會知道。但這是個很迷人的想法。只可惜,以當下的情況,大部分的人都沒辦法達到那境地,所以現在的「天網」(人網)並不嚴密,雖然說到真正的「天網」我並沒定見。

不知道為什麼(Somehow)(笑),最後也扯到了暗黑物質與能量的樣子。(第十二章:隱密世界?)談這個的背景知識可能要用到CLANNAD那時提過的M理論,也就是一直到現在都還沒完成的超弦理論進化版:解釋這個宇宙所有物質與能量的理論。假如「撓場」是真的的話,這個理論也有必要將之包含進去才行,但我至今閱讀過的介紹文章都沒提到兩者之間的關係就是了。另外,掛在香港太空館下的香港大學物理系天文學入門課程:宇宙的本質能夠的話也看看比較好。實際證實暗黑物質存在的是去年年初號稱科學上最大發現:2003年2月Wilkinson微波異向性探測器測量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資料,獲得宇宙大爆炸後38萬年的宇宙微波背景全圖;WMAP的觀測數據透露了宇宙的結構,也顯示了宇宙以71公里/秒/百萬秒差的速度向外膨脹,而且還在加速中;同時對宇宙的年齡也更進一步的估計為137億年±1%。NASA 的 Goddard website 有篇相關報導,不過 Goddard website 要移到 NASA Portal 去了,可能得搜尋一下。其他報導可在奇迹科学报道生物谷找到。這新聞被Science 評選為2003年度十大科學新聞,從Science日文版Sciscape宇宙のニュース2003年12月後半号也可找到相關報導。(我快變成資源搜尋機了(-_-))在What is the Universe Made Of?暗物质与暗能量中說到,WMAP這次確定了「The contents of the Universe include 4% atoms (ordinary matter), 23% of cold dark matter, and 73% of a mysterious dark energy.」つまり、宇宙裡面得到的東西只佔4%而已,其他有很多雖然有質量,卻幾乎不與其他東西作用(包括光子)的暗物質,大部分則是能排斥重力,加速使宇宙擴張的暗能量。依M理論,世界還有許多次元包含在超弦裡面,而(某篇文章推論)這可能就是產生了暗物質等等,一些我們尚未瞭解現象的成因。有的推測這些暗物質是超對稱理論所預測的弱作用超重粒子。假如將物質抽出成為「真空」,但沒排除暗物質的話,真空也不能說是空的了吧。要因此就說這和撓場有關係是有點那個,不過也沒辦法舉出反證。

最近突然想到,現代科學依靠的是一套可以驗證的程序。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一個可以在控制了一切變因(可能性)下重複實驗都能產生固定結果的環境。當然可以說「真金不怕火煉」,所以以這手續得出的正是我們所要的「真理(必然)」。但我們並不總是能確保「觀察(測量)」這個動作不會是變因之一(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說不定有些「真理」是我們不能以這種手段得到的。另一方面,就算到最後我們靠其他的方法終於得到了這條「真理」,卻沒辦法產生實用性(因為我們無法落實在現實測量中);那在遇到這方面的狀況時,我們到底需要的是哪種樣子的真理呢?這種說法有點實用主義,但假如這條真理(理論)不能對我們產生實用性,那對我們來說的意義可能就沒那麼大了─這點是無可否認的。除非我們能從其他的方面找到利用這條理論的方法,否則很多人可能就會忽視它了吧。ま、這是題外話。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變革,可能就是必須重新審視過去的思想,對靈魂、「那個世界」中有意識的存在、「超自然」(也許他們並不怎麼超自然,而應該改成超科學。)等主題抱持更為中立的態度,甚至需要為他們也許存在而預留空間。(我不覺得我可以依靠自己的思辨就能推論出他們是否、又是如何存在的。畢竟,假如過去至今大部分的人類都可以的話,那也不至於到現在還有這麼多爭端了。所以,「預留空間」是必要的,雖然這會使理論看起來有個破洞。)我一直都以理性來看這個世界,用哲學與理論來解釋。但很多其他的人則將自己落實於生活中。不可否認,在剛讀完的那一兩天,我真的有點興奮,簡直將之前在Discovery聽到的那一套,以及對其所衍生的推測都當作真的了。而且,因為意識到過去所建立的價值觀或許需要作番大刀闊斧的改變,而顯得有點混乱與焦躁,有種馬上將現在的生活捨棄的衝動。但時間一久,發現對這題材抱持如此積極態度的,畢竟也只有那屈指可數的小圈子,而且對這剛剛才萌芽的領域,一切都還處於混沌狀態,無法下任何定論,不知不覺就冷下來了。只是,正如那幾天我自己所說的,現在的我只能處於觀望狀態中,我甚至到死都不一定能看到這場變革的終局。我不確定我是否該更改我對人性以及其終末的裁斷。雖然這些東西看起來和人性不會有明顯的關係,但難保發展下去兩者會出現交集。暫時,我還是會保持過去的論點,畢竟那是經過十數年千錘百鍊的結果。

最後該做個總結了:我對這些零零總總的看法與判斷。在看過他們的說法後,我想我的確不能一言以蔽之,說「沒有」就沒有。這絕不是說我就這麼開始相信「有」,但是我也確實還不曉得「到底有沒有」;所以未來我的相關言論會趨於保守。另一方面,說實在,就算真的有那個世界,我想也不見得就是撓場,就算證實撓場的性質,也不見得那裡面能存在意識體啊。從大統一論這「理想」的提出以來,我們一直只發現到宇宙中有四種力。縱使今個兒再添上自旋力這東西,在假設暗物質與物質幾乎不產生交互作用下,難不成要假設暗物質(那些基本粒子?)就是那些意識體的構成物,而暗物質還有自己的作用力嗎?或是說那些意識體不過像是種資訊,以dark energy的形式存在呢?假如連我們這個世界的基礎架構(作用力等)都無法束縛那些「意識體」的話,我們又有什麼把握能保證他們的「思考」就是我們想像中鬼神啊、佛等的思考?或是說我們能保證他們的「思考」投影在我們的世界中,會在我們所能想像的範圍內呢?我們又如何能保證死後就能以現在的意識進到那世界?或者,真的能進去嗎?如果我們所以為的(識字實驗中的法號與光),不過是我們集體意識的投影呢?這些問題有的問得有點愚蠢,有的最後將被證明不是問題;但無論如何,這些都不是現在的我能解答的,所以我只能遺憾的說,我還在等待。或許我也得試試以另類的方法來探究宇宙,那看起來有可能會比科學還來的快些。只是,對於我們發現的這些東西到底是不是就是我們所想像的,我想我們需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去開拓這領域。

至於我現在的看法,老實說我還是不太能相信「力場」等等的能夠容許意識的存在,也不了解假如真的能這麼存在,那其機制如何。而且,我還是相信,縱使我們對「神」的印象可能有其真確性,但也不能保證事實就是如我們想像一般:或許大部分會和我們想像的差很多也說不定。當然,我還不相信「命摺够蚴恰腹砩瘛梗踔翆`魂到底是否存在,我也只是改成「姑且一聞」的程度。(不是「迷不信」,只是絕不輕信─套個陳滌清教授的說法。)但我唯一確信的是,(重申:)或許我得為這種可能性作更大的保留,(需要假設,就算是有意識的精神體(靈魂),也有可能自然的存在宇宙中。甚至於場合によって(視狀況而定)、之前「有意識的神」之假設也可能是錯的。)並且對相關訊息投以更多的注目吧!

 

 

不知是機緣還是啥的,看完書後隔天(或隔兩天)Discovery就播出能透視人體以為人治病的俄國女孩娜塔莎與偶爾可以使路燈熄滅的人。當時我還處於讀完後的餘波中,已經不是過去那般激烈的懷疑論者。我感興趣的看著自己是怎麼改變態度,來認知這些事件的。

娜塔莎的故事,美國的機構因為自覺實驗的方法不當而作了兩次,後來的一次娜塔莎並未通過門閥,而被視作不真實。懷疑論者不能理解他們,除了因為我們不了解這個機制,為何會如此,也不能解釋為何有的人有、大多數人卻沒有之外;另一個障礙是「我們不是他們」,我們不曉得他們到底是怎麼感知的,感覺到什麼、又在想什麼。但我因為已經有「氣」的預設立場,先入為主的觀念懷疑「這其實可能發生」,因此就無法不以這種新的立場來審視一切。對他們這種「功能人」來說,透視、念力等等的能力,或許就和看到、聽到與感覺相似,只是他們的本能之一。所以我基本上是站在受測者娜塔莎的角度來評斷。節目播完我的感受是,測試者對娜塔莎的態度不是很友善,而娜塔莎的狀況可能也不是很好。我還不至於做出「其實娜塔莎有能力」這樣的結論,但我覺得,在這種實驗當中,實驗最好以諔踔领侗憩F出有點信任受測者的角度;當失敗時能為受測者找些台階下,那假如受測者真的有能力,也比較容易施展出來。畢竟,能力與身體、心理之狀況都有關係。況且,就算受測者無法通過測試,甚至發現作弊也不應當全盤否認:「我們認定你沒有能力」,只能說「並沒發現」、「無法認定你有能力」、「沒有足夠的數據證明」;說明「也許你有,但很抱歉我們無法確定;可能是我們的實驗方法不適合你的能力,也有可能是我們的能力尚且不足。(世辞)」因為能力不代表德性,這兩者並沒絕對的關係。受測者也是人,在那種狀況下(一時之間無法使出能力)不會為了「表現出來」而耍些手段嗎?我想這是人之常情。反之,假如激怒了受測者,那實驗不但不會成功,反而只會更難進行吧。當然,也不能因為一兩次的成功而信以為真。這樣子的態度或許是比較好的,而不是因為現代的理論無法解釋這些靈異現象,所以排斥他。

只是,實驗的方法好壞很難去定奪。以娜塔莎的情況,假如認為不能用測驗的方法(會影響到他的心境),而採用裝作病人來看病,提供錯誤資訊看看他能不能指正,並且說出正確的狀況,這樣也不一定就是可行的方法。

後一個節目提示電磁波與磁場都會影響到人,而人的意識也有可能能影響到電磁波與磁場,甚至是能量與其他生物等。「氣」與腦波不同。腦波只是表徵之一,但意念控制氣,而氣可影響身外之物。因此控制氣的能力才需要訓練。(除了第一句化之外,都是我瞎掰的。)很顯然,在看完書後,我對事情的看法與處置就有些差別。這不是個好現象,因為這同時表示我觀念尚不成熟。我只能期待未來未來這種狀況能減少,程度能降低。

2004/11/24     21:37-28 22:22,29   17:39初步潤飾

 

 

足足耗了兩三個工作天在寫本篇心得上。其實,花在讀資料的時間還比較多。為了寫這些,我幾乎看了快和書本身一樣多的文字資料。但結果卻不盡理想:可能因為時間過太久,而本文又沒能一氣呵成,感覺起來有點支離破碎,還有許多重複的地方。等到有機會再潤飾一下好了。至於造成的變革,我也沒能好好的形容出來。残念。

關於本文的價值(地位):這應該是一篇暫時性的文章,因為這還是個(對我來說)很新的觀念,所以若有可能,我希望能在未來理論成熟時再對我本身的意識形態做全盤(包括細節)的修正。但如同上面所述,我可能到撒手都不會看到理論完成,所以當然不會有機會再寫一遍。加上我並不是很勤奮的人,我懷疑自己是否有辦法從頭寫一篇;所以,這文章最後可能會被我塗塗改改個好些日子,最後終究還是給捨棄了。

 

李嗣涔在2005/6/22將接任台大校長,他這段研究特異功能的背景也被人質疑。我想這是無可厚非吧。但是,到底這些研究真偽如何,直到現在我都無法斷定。至於他研究這種有爭議題材的精神對台大校長這職位會有什麼影響,可能就需要深入探討過才能推測了。雖然以udn' target=_blank>udn' target=_blank>udn校園博覽會 - 教育情報 - 大學校長風波 - 科學?騙局? Science也關切這篇報導的討論也不無道理,但李嗣涔的態度到底夠不夠公正,我想就因為不是那麼好斷定的,所以才有機會被推上校長吧。無論如何,光是以「研究特異功能」為理由就要非議人,我想是站不住腳的。

2005/6/18 14:26

2011年8月12日星期五

不要忽视第六感觉

原文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铃木镇一博士曾经教过一位名叫定一的双目失明的孩子学拉小提琴。起初,他感到很为难,因为拉小提琴的技巧本身灵敏性高,这孩子什么也看不见,怎么教呢?后来他耐心地用各种教法,尽他最大的努力去教,先教他练习握琴弓,用他自己的手握住孩子的手握琴弓,练习左右上下运弓技巧,然后让孩子自己用琴弓末端戳左手掌,使其感觉琴弓,并练习运弓的准确性。开始时,还总拉错琴弦上的位置,两周后,他已能较准确地将琴弓放在琴弦上去拉琴。经过一年的刻苦练习后,定一终于能当众演奏了。铃木博士认为:孩子的第六感觉非常敏锐,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发挥了第六感觉的作用,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演奏的技巧,奏出悦耳的乐曲。

什么是第六感觉呢?第六感觉,就是直觉,它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感觉,又名为“动物直觉”。这种直觉超过了人类的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是逻辑判断和理性所不及的。

人类早期在感觉上和动物很相似,对事物的感觉都是靠自身的本能。这时期,婴儿还不知如何去运用逻辑思维,就是依靠这种本能来感觉周围的一切,以后才在本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条件反射。因此,在孩子早期发展的过程中,父母应尽可能地鼓励这种本能或直觉的发展,而不要仅偏重向孩子传授技巧或逻辑性知识,以防抑制这种本能或直觉的发展。

专家称大脑思维会漫游 从1个想法流到另1个想法

原文

2007年01月22日 新华网

不思考具体问题、不从事具体活动的时候,人的大脑在做什么?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在英国《自然》杂志撰文指出,“当无需专注于某项任务时,人的大脑思维常会四处漫游,随意从一个想法流动到另一个想法。”

哈佛医学院和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心理学家玛丽亚·马松等研究人员利用比较新的机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思维活动,对大脑进行实时成像。他们召集了19名志愿者,让他们在完成不同任务以及闲坐等待下一项任务时接受脑部扫描。

研究显示,人在闲下来的时候,大脑前端的额上回、侧面的脑岛和后端的颞叶等区域处于活跃状态。马松说,这时候人们“在做白日梦”,但是“在其中大部分时间里,他们不是在不着边际地幻想,而是在想今天接下来的时间要做什么”。他把大脑的这种情形称作思维漫游。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些脑部活动,研究人员认为,一种可能性是大脑必须一直有事做,才能保证一旦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它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另一种可能性是“帮助人们把自己以前、现在和将来的体验连贯起来”。

他们总结说:“思维漫游时产生的想法有时对现实有用,但这并不能证明思维是因为能产生有实用性的想法才漫游的。思维会漫游,也许只是因为它能漫游罢了。”

潜科学网站 《前沿科学》

原文

潜科学网站开场白   第0-37期 (2002.4-2004.12) 主编: 张学文(新疆)

2005第38-50期   2006第51-62期   2007第63-74期 主编: 邹晓辉(珠海)

本刊编委

2002创刊编委(拼音排序):鲁晨光(<广义信息论作者)、张学文(组成论创立者)

2005增加编委:邹晓辉(融智学创立者)

2006新增编委:陈雨思(同态学创立者)

潜科学网站宣言(2002):依靠因特网的快捷、廉价,复活和继承潜科学的精神和风格,提倡科学精神、推进科学事业。这确实是一个好的思路和动议。演员在正式演出之前都有很多练习的机会。每个科学家在他成为一流学者之前也得有一个练习的地方。潜科学网站在寻找适合自己而又与一般科技杂志有所区别的定位。

申先甲等(潜科学杂志1982年):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一个由潜变显的过程,整部科学史就是一部潜科学发展史。潜科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创造性、超前性、反常性、模糊性、易变性。潜科学创造的基本形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想象、猜想,提出科学假说。潜科学研究的意义:潜科学是一切常规科学的先导和基础:潜科学对科学幼苗的健康成长是必要和有益的,同时,也可以及时锄去臆断或貌似科学的杂草;潜科学与科学史、科学学、方法论、教育论、人才学、未来学...有着相互渗透和相互补益的关系。

王志珍等:自然科学史中众多重大突破都是自由探索的结果

周光召:中国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人一定来自民间科技工作者

钱学森(2005年7月29日上午):“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温家宝(2006年11月27日):“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原创期刊 Original Magazine

评论期刊 Comment Magazine

信息哲学 Information Philosophy

博文期刊 Doctor Magazine

信息科学 Information Science

核心期刊 Core Magazine

系统科学(论坛) System Science

潜科学论坛 Potential Science Talking

潜科学光盘文库 Potential Science CD Library

潜科学网站 Potential Science Web

潜科学丛书 Potential Science Collection

潜科学杂志 Potential Science Magazine

 

全国首届汉语“字本位”理论专题研讨会 论文目录

5th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Workshop (CLSW-5) :Content Table

6th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Workshop (CLSW-6) :Content Table

科学家揭开天才大脑与常人不同之谜

原文

澳大利亚堪培拉国立大学大脑研究中心神经生理学家米切尔和斯奈德借助电子核磁共振设备对部分天才的大脑活动情况进行观测后发现,天才的感觉器官对外来信息的反应以及处理速度非常惊人。从视网膜接收外来光源,到晶状体将其聚焦成像,再传递到大脑,直至转化成思想意识,整个过程只用了四分之一秒。例如常人在听音乐会时,得到的仅仅是对乐曲的整体印象,而音乐天才却可以清楚地记得每一个音节,甚至每一个音符。

澳大利亚科学家的解释说,很多人认为,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资源全部开发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天才人物之所以在某一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是他们大脑中负责这方面能力的区域被隔离起来的结果。(张庆真)